
智慧社区概念源于西方,1992年,国际通讯中心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口号。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环境,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形态社区。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参与世界智慧社区评选活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发布《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指导各地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总体呈现出以下发展路径。
政府主导与政策推动下的示范工程
自2012年我国开启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后,在住建部、科技部、民政部联合推动下,各地积极开展智慧社区星级评选工作,促成全国智慧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政府主导的智慧社区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由住建部和科技部主导,完成社区互联网接入及智能设备铺装为核心的硬件建设,为实现政务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中期强调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民生服务成为此阶段的主要方向;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号召建立网上社区居委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模式,从社区治理角度对智慧社区建设提出新要求。至此,智慧社区建设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完成从物理空间智慧化、信息服务惠民化到提升服务与治理水平的全面升级。
企业推进的定向服务布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不同行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迅速开展,由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和物业企业推进的智慧社区建设也在全国兴起。一方面表现为政企合作模式。互联网企业与通信企业多以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搭建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签订政企共建合约等形式服务于政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社区智能传感器铺装工程,逐步实现社区空间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与可视化,以服务于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另一方面由大型物业公司主导。为完善物业服务,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增加企业社会认可度,有实力的大型物业公司也在物业管理领域积极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兴起物业管理系统内部的智慧革命。
走向“社会”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技术”与“社会”的双向赋能,但目前的智慧社区发展呈现出过度技术化倾向。智慧建设确实需要利用网络技术赋能社区,以实现传统社区在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能化,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社区“社会”建设的同步赋能,才能改变现有社区主要靠政府、企业推进的“被智慧化”局面。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不仅要在技术赋能上发力,如加快推进社区物理空间智能感应升级、居民家居生活智能化、政务管理数字化等层面;更要在深入探寻社区的“社会”本质上下功夫,要充分了解社区社会结构,包括社区人口构成、社区参与主体及活动类型,以及社区历史传统文化和社区公共性建设现状等面向,进而推动更符合各自特色的智慧社区建设。
艾科法智能致力于通过智慧建设构建美好生活,如果您有相关智慧社区、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智慧园区等问题,欢迎您咨询艾科法智能!